? ? ? ?知識產權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產權,目前賠償是知識產權侵權中承擔責任的主要形式,通常采用法定賠償居多。但賠償原則和賠償金額計算方式的不同,所實現的保護知識產權和懲戒侵權的效果大不一樣。筆者認為,現行法定賠償多為補償性賠償,不利于知識產權保護,亟須確立懲罰性賠償原則,大幅度提高賠償額度,以有效保護知識產權、激勵創新的目的。
在民事賠償的司法實踐中有兩種賠償原則:種是補償性賠償,又稱填平性賠償,即權利人損失多少,侵權人就賠償多少。其目的主要是補償侵權人的損失,剝奪侵權人的非法獲利;第二種是懲罰性賠償,又稱示范性賠償或報復性賠償,這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,旨在補償侵權人的損失,更要懲戒、威懾侵權人,從而起到預防侵權的作用。
補償性賠償多用于有形損失等容易確定損失的侵權行為上,而知識產權本身具有客體無形性、非競爭性、非消耗性、地域性、易逝性以及市場關聯性的特征,權利人的損失往往表現為一種無形損失,難以真實確定實際損失。原因如下,一是實際損失額難以計算或計算成本過高。通常著作權、商標權等知識產權被侵權后,權利人的損失究竟有多大很難估算。因為全國人口這么多,想一一統計出來無法實現,且統計成本過高。二是損失與侵權行為之間的關系難以證明,從而導致維權成本高。三是知識產權被侵權人的損失有時是長期的,即使侵權人終止了侵權行為,權利被損害的情況仍然會存在。因此,知識產權賠償難以實現補償性賠償所謂的“損失多少、賠償多少”,所以非常有必要引進懲罰性賠償,以更好地補償被侵權人。
預防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發生,遠比懲戒已發生的侵權行為更能提升經濟效率和社會總福利。知識產權往往具有無形資產的特殊性,權利人對知識產權排他性的控制和保護,與有形資產相比難度大、成本高,因此知識產權領域中發生侵權更為容易。同時,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存在容易擴散、取證難等特點。因此,從合理利用司法資源等角度看,保護知識產權更應該著眼于預防。例如,目前網絡轉載文章廣泛存在不署名、不支付報酬等侵權行為,如果被侵權人一一打官司,且不說只賠償一二百元稿酬是否劃算,恐怕法院也沒有這么多精力來立案和判案。只有加大懲罰性賠償,讓侵權行為少發生、不敢發生,才是最經濟的保護知識產權的方法。因此,保護知識產權亟須引入懲罰性賠償,這不僅能彌補受害人的損失,而且更能有效懲罰過錯行為以及遏制侵權行為的再次發生。
知識產權維權中贏了官司,輸了錢的情況,一方面損害了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,另一方面也等于縱容了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發生。應該說,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實踐中也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。2013年修訂的商標法首次在知識產權領域引入了懲罰性賠償,規定對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情節嚴重的,可以在權利人因侵權受到的損失、侵權人因侵權獲得的利益或者注冊商標使用許可費1至3倍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。筆者認為,我國應盡快在著作權、專利權等知識產權保護領域廣泛引入懲罰性賠償甚至降低“惡意”“情節嚴重”等實施懲罰性賠償的門檻,使其更具威懾力,以便更有力地保護知識產權。